2019年5月25日,
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
《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(ICD-11)》,
官方正式將“游戲障礙”定為疾病。
該決議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。
沉迷游戲是病得治?
來看看世界衛生組織
對“游戲障礙”的官方定義
↓↓↓ ↓↓↓
一種持續或復發性的游戲行為(數字游戲或視頻游戲),可能是在線或離線。體現在:
游戲控制受損(對游戲失去控制力),比如對游玩游戲的頻率、強度、持續時間、終止時間、情境等缺乏自控力;
對游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,以致于游戲優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;
盡管有負面效果出現,但依舊持續游戲甚至加大游戲力度。
這種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足以導致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教育、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受到嚴重損害,并通常明顯持續至少12個月。
在《國際疾病分類》第十一次修訂本中列入游戲障礙的決定是基于對現有證據的審查,反映了世衛組織在為編寫《國際疾病分類》第十一次修訂本而進行的技術磋商過程中,不同學科和地域的專家所達成的共識。
“游戲障礙”成疾病引發熱議,
你認為游戲上癮是病嗎?
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“游戲障礙”定為疾病,一時引發熱議,索尼CEO吉田憲一郎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訪時表示:“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并采取相應的措施。”
索尼是PlayStation游戲機的生產商,吉田表示:“我們已經建立了分級系統,用來按年齡限制玩家,而且也以我們自己的標準為基礎采取了措施。”
但是,來自歐洲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等地區的游戲機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,希望世界衛生組織能夠重新審查這項決議。
話題#游戲成癮是疾病#登上微博熱搜:
在微博上一個關于“游戲成癮是病嗎”的投票中,大部分人選擇了“是的”。
不少網友在評論區,分享自己游戲上癮的經歷......
但有人對此認定,表示質疑:
但更多人表示,任何娛樂都要適度!
家長如果發現這6個征兆,
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沉迷網絡了!
其實,青少年沉迷游戲等網絡成癮問題,一直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。
統計數據表明,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%,我國比例接近10%。那么,家長通過什么征兆來判斷孩子是否有了網癮呢?
具體來看有以下6大征兆,
這些小細節,家長一定要注意了!
產生耐受性
隨著時間的推移,上網會產生耐受性。最初,孩子可能玩10分鐘就滿足了,之后卻需要越來越長的時間時,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。
對其他事情喪失興趣
如果一個孩子過去很喜歡踢足球、與小伙伴們一起玩或者喜歡爬樹,現在卻對諸如此類的事情喪失興趣,而只喜歡花上幾個小時玩上網,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。
控制力下降
成癮者通常控制力下降。如果父母強行不讓他們玩上網,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表現,但不一定是成癮表現。
撒謊
撒謊稱自己沒玩上網,偷偷將上網帶進臥室或者在其他隱秘的地方玩,又或者通過欺瞞家人的方式讓自己多玩一會上網,所有這些都是成癮表現。
回避負面情緒
成癮者往往借助藥物或者某種活動和行為避免自己出現負面情緒。玩上網的孩子如果回避悲痛、壓力或者負面情緒可能是成癮的一種表現。例如,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爭吵之后便玩上網,說明他可能在用這種方式應對負面情緒。
成績下降,失去朋友
失去重要朋友和學習成績下降也是成癮的表現。如果過度沉湎于上網,孩子的人際關系可能出現問題,失去朋友,同時學習成績也會下降。上網成癮的孩子會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。
對此專家認為,網絡成癮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其他精神心理問題,如焦慮、抑郁等有關,臨床治療過度依賴網絡的青少年焦慮、抑郁、多動癥時,會按照相關治療規范進行。一般而言,這些心理疾病得到改善后,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問題也會得到明顯改善。
家長做好這4點,
幫孩子和“網癮”說拜拜
其實,沉迷游戲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一大原因。孩子愛玩游戲,在生活中是很常見,碰到這種情況,家長首先應該反思,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呢?家長迷戀手機,成為手機控,這種行為對于孩子網絡成癮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那么,家長應該如何做,讓孩子與“網癮”盡早說拜拜呢?
1.了解孩子沉迷游戲原因
很多家長,看見孩子玩游戲就是一頓痛罵,甚至會打孩子,這樣不僅沒有讓孩子戒掉網癮,反而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,越發借助網絡來發泄情緒。
實際上,如果發現孩子對游戲上癮,家長首先應該了解其原因。研究顯示,孩子游戲上癮,大多是因為現實的世界給它的壓力太大,需要在虛擬的世界里尋找一絲寧靜的天空。這也是疏解壓力的一種辦法。
疏解壓力不僅僅孩子需要,大人們也是需要的,只不過大人可能用其他的方法,如運動,旅游或者打牌等。孩子們呢?
游戲可以疏解壓力也同時有著一定的游戲性,好奇和貪玩的孩子們迷上游戲大多是因為如此。
如果家長能和孩子談談心,了解孩子是否是壓力大了就會想到玩游戲,壓力的來源是什么,這也是幫助孩子舒緩壓力的一個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也和孩子探討其他疏解壓力的方式,可能孩子就不會只知道借助游戲來釋放壓力了。
2.管理好玩游戲的時間
與孩子約定玩游戲的時間,并嚴格執行。
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能用于玩游戲的時間。在規定游戲時間方面,“每周3次,每次1小時”要比“每天半小時”要好。這是因為,如果讓孩子每天玩半個小時,就無法改變他每天都要玩游戲的習慣。
另外,家長可以把玩游戲的時間作為完成作業、獲得好成績的獎勵。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。有研究表明,經過時間管理的培訓后,孩子的沉迷現象有所改善。
時間管理的培訓包括體驗時間、計算時間、學習寫計劃、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。具體做法如下。
體驗時間
讓孩子分別感受1分鐘、5分鐘、10分鐘的長度,以及在這些時間內他們可以做的事,增強孩子對時間的知覺。
計算時間
讓孩子在上網的時候計算時間,增強孩子在上網時對時間的感知覺。
學習寫計劃
讓孩子制訂每天時間安排的計劃,尤其是花在電子游戲上的時間,并監督孩子按照計劃執行,培養孩子按計劃使用時間的習慣。
3.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
家長應該試著陪孩子一起上網,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一點:虛擬世界確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,但不是只有精彩的游戲而已。
比如當孩子做完作業后,可以在網絡上和一些小朋友聊天,也可以在網上聽歌,看視頻。當然還可以查到很多有用的資料,要讓孩子學會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。
在允許孩子第一次使用網絡前,家長就應該認真跟孩子介紹一些使用電腦或手機、上網的技巧和方法。例如,告訴孩子在電腦或手機中專門設置一個文件夾擺放孩子的文件、哪些網站有他們需要的資料等。
如果家長真的認為確實有必要,可以在孩子使用的電腦或手機上進行一些設置,或者安裝一些過濾軟件、管理軟件。在設置和安裝前要跟孩子說明,避免當孩子發現以后產生消極、抵抗的心理。
4.給孩子尋找新的寄托
孩子們精力充沛,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,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里大人工作忙,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,很多孩子就是覺得業余時間,閑在家也沒事干,所以就迷戀起了游戲,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。
所以家長平時可以留心孩子的興趣,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孩子能發展自己的興趣、享受其中的快樂。
例如給喜歡畫畫的孩子報一個畫畫興趣班、買一套好的畫具。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時,花在游戲上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。
鼓勵孩子多跟同齡人玩、尋找自己的好朋友。學生時期正處于喜歡跟朋友玩的階段。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其他朋友一起玩,玩電腦和電子游戲的時間就會減少,同時也能找到傾訴的對象。
讓家庭成為預防
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!
(轉載自公眾號:丑小鴨中學)